一、奥古斯都在位时的罗马帝国

罗马对外重大的征讨作战均在共和时期完成。后继各朝的皇帝依赖元老院的政策、执政官的好胜心以及人民的尚武精神,大多仅满足于维持疆域。

罗马建国最初的700年中,凭借傲世的武功获取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。到了奥古斯都当政,才放弃吞并世界的雄心,用稳健的作风主导政策,并将这种精神在公众会议中表露无遗。因禀赋和环境的影响,奥古斯都养成爱好和平的习性,同时也不难发觉罗马已处于巅峰状态,虽然无须畏惧战争,也不必把一切军国大事全部诉诸武力解决。此外,远地作战的艰苦情势与日俱增,使得胜败未能预料,战争所导致的后果,是愈来愈多的动乱与愈来愈少的利益。

奥古斯都有丰富的征战经验,在经过深思熟虑的评估以后,他确信,对于无法制服的蛮族只要稍作让步,仍能保持罗马的安全和尊严。所以不必让他的臣民和军队冒着帕提亚人的矢石再度交战,他宁愿签订保持颜面的条约,让对方归还在克拉苏的一次败仗中所失去的鹰帜和被俘的官兵。(迪翁·卡修斯(150~235 A.D.,罗马的行政官员和历史学家)的《雷玛评注》,对罗马人爱好虚荣心的记载很详尽,提及在安卡拉的石碑上刻着奥古斯都的《功业录》,上面说明奥古斯都迫使帕提亚人归还三面军团鹰帜。)

奥古斯都当政初期,有将领主张要把埃塞俄比亚和阿拉伯·费利克斯(译注:阿拉伯·费利克斯在半岛最南端南也门的位置。)纳入版图,他们千里行军到达南部热带地区,(斯特拉波(公元1世纪希腊史学家和地理学家)、老普林尼(公元1世纪罗马博物学家,著有《自然史》)和迪翁·卡修斯对此次战争留下让人不敢置信的情节。罗马人占领阿拉伯·费利克斯的马里阿巴,这个城市在东方很有名气,军队经过3天(时间之短,有如天兵天将)的行程就抵达盛产香料的国家,这也是他们入侵的目的。)炎酷的天候击败了入侵的罗马军队,使得僻远地区不谙战争的土著免于刀兵的灾祸。欧洲北部的国家并不值得劳师动众去征服,日耳曼的森林和沼泽地带,居住着孔武有力的蛮族,他们为了自由宁愿舍弃生命,(译注:罗马人发起过很多战争,都是为了掠夺敌国的财富和捕捉占领区的人民鬻卖为奴。日耳曼人的个性倔强,宁死不愿为奴隶,所以征服以后无利可图。)在和罗马人初次接触时,似乎是屈服在军团的优势武力之下,等到背水一战时,却又能奋勇求胜,重获独立自主。这使得奥古斯都感到气数态势的变化难以预料,一直耿耿于怀。(塔西佗(公元1世纪罗马史学家)的《编年史》第一卷记载着瓦鲁斯被杀以及丧失3个军团,据说奥古斯都无法接受这个悲惨的信息,整个人的性情大变。)

奥古斯都崩殂后,遗嘱在元老院公开宣读,给继位者留下极珍贵的指示。罗马帝国疆域西到大西洋、北至莱茵河和多瑙河、东以幼发拉底河为界、南抵阿拉伯和阿非利加(译注:阿非利加即今日的利比亚西部和突尼斯。)的沙漠,把大自然的地理限制作为永久的防线和边界。

人性好逸恶劳,原本无可厚非,明智的奥古斯都为了人类的安宁而提出的怀柔政策,竟被他的心存畏惧及恶习缠身的继任者全盘接受。最初几位当政者,不是一味追求奢华淫乐,就是暴虐无道残民以逞,很少视导部队和巡幸行省。因为自己怠惰而忽略武事,又怕骁勇善战的部将作战凯旋,以致功高震主篡夺帝座,所以把建立事功当成对君权的无礼侵犯。每一位罗马将领率军在外,都小心翼翼以守土为职责所在,不愿征讨蛮族,以免惹来杀身之祸。(提比略、尼禄在位时,派人检查日耳曼尼库斯、苏埃托尼乌斯·保利努斯和阿格里科拉等将领的获胜状况,后来将这些人召回,科尔布罗因此被处死。塔西佗用很强烈的语气表达,开疆辟土是君王的天职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