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、波斯帝国与罗马帝国连年战争(165~226 A.D.)

阿尔达希尔凭着英勇善战和指挥才能,从帕提亚古老的皇族手中夺走统治东方的权杖。他面临的更艰巨的工作,那就是要在极为辽阔的波斯建立团结合作、上下一心的政府。

阿萨息斯懦弱纵容,让自己的儿子和弟兄以世袭的方式,占有重要的行省和王国主要的机构。18名最有权势的行省总督,又被称为维塔克梭,获准拥有王侯的头衔。丧失实权但仍然骄纵的君主,对保有管辖众多王侯的名义而感到心满意足,即使从势力范围内山区里的蛮族部落,到上亚细亚的希腊城市,(这类殖民区特别多,塞琉古·尼卡托建立了39个城市,都用自己或者亲戚的名字来命名,塞琉古王朝的年号一直用了508年,直到公元186年才停止使用,在帕提亚帝国里希腊城市的奖章上可以看得到。)都不承认也不服从更高的权威。帕提亚帝国真是虚有其名,所展现的统治方式,与欧洲通行的采邑制度(现代波斯人将那个时期按各不同民族的王朝来加以区别。)毫无差别。

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阿尔达希尔这位积极进取的胜利者,率领一支纪律严明的大军,亲自巡视波斯每一个行省,击败最顽强的反叛分子,攻占最坚固的防御工事,(欧提奇乌斯提到底格里斯河梅塞尼的围攻,有些情节很像尼苏斯和斯库拉女妖的故事。)用武力展现恐怖的手段,为和平开设降服的道路。对于顽抗不从者,为首之人处死,追随者从宽处置,(很多年来,塞杰斯坦的王子捍卫着自己的独立。浪漫故事通常会将当时的事件在时间上加以转换,说是过去很久以前发生的情节,因此把赛杰斯坦的罗斯坦王子那些神话式的勋业,转接到真正的史实上,这也并非不可能的事。)心悦诚服的归顺者就赏赐官位和财富。

高瞻远瞩的阿尔达希尔,除了他自己以外,不许再有人拥有国王的头衔,消除一切隔离帝座和人民的中间势力。他拥有的王国的面积和现代波斯几乎一样,四周是海洋与大河,像是幼发拉底河、底格里斯河、亚拉克西斯河、阿姆河、印度河、波斯湾和里海,这些构成波斯天然的边界。(印度洋的格德尼西亚海岸从加斯克角一直延伸到果地尔角,我们几乎不能归为波斯的疆域。亚历山大时代以来人烟稀疏,居住着一个名叫伊克锡法吉的野蛮民族,他们不知道任何手艺,也不承认有主人,险恶的沙漠将他们与世界隔开。12世纪时,有一个名叫泰伊兹的小镇,因阿拉伯商人而繁荣。整个国家到最后分为3个小诸侯,一个是伊斯兰教徒,两个是偶像崇拜者,都保持独立,反对阿拔斯王朝的继承人。)在公元3世纪时,整个国家估计有554座城市,6万个村庄,约4000万人口。如果拿萨珊王朝和塞菲王朝的统治,以及祆教和伊斯兰教的政治势力做一比较,我们获得结论:阿尔达希尔的王国至少有同样多的城市、村庄和居民,但是不可否认,在每个时代,海岸没有优良的港口,内陆缺乏灌溉的水源,对波斯人的商业和农业都极为不利。但是他们认为,仅凭着人口的数目就值得夸耀。

阿尔达希尔以雄心壮志击破地方诸侯的抗拒,然后开始威胁邻近的国家。这些国家在他的前任浑浑噩噩、无所事事时,曾经肆意侮辱过波斯。他很轻易地战胜粗野的西徐亚人和软弱的印度人,但是罗马人则不然,从前曾侵犯过波斯而且现在仍旧保持强大的势力,对这个敌人必须大动干戈,全力以赴。图拉真的胜利为罗马赢得了40年的平静时光,这是英勇作为和稳健政策的成果。从马可继位到亚历山大临朝这段期间,罗马帝国和帕提亚帝国曾经发生两次战争,虽然阿萨息斯动用举国之力,与罗马的局部武力相抗争,但是一般说来还是后者较占优势。马克里努斯受到王位不稳和生性懦弱的影响,花费200万英镑买到和平,但是马可的部将、塞维鲁皇帝及其子,在亚美尼亚、美索不达米亚和亚述建立了许多胜利纪念碑。他们的战功很不巧被内部的变革所影响,以致无法将之完整叙述。我们只要看到塞琉西亚和泰西封这两个大城不断受到刀兵之灾,就可略知一二。

塞琉西亚位于底格里斯河西岸,在古代巴比伦的北方距离大约45英里,是马其顿征服上亚细亚的首府。(巴比伦、塞琉西亚、泰西封、摩代因和巴格达这些城市经常会弄混淆,不容易找出精确的位置。)亚历山大帝国覆灭很多年后,塞琉西亚仍旧保持着希腊殖民地的特性,那就是艺术生活、军事武德和爱好自由。独立的共和国由30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所统治,人民当中包括60万公民,城池坚固,只要国内各阶层和谐相处,就不将帕提亚人的实力放在眼里。但是各派系疯狂的倾轧,逼得请求共同的敌人给予危险的援助,而这个敌人已经虎视眈眈站在殖民地门口。帕提亚的君王就像统治印度的蒙兀儿大君,(译注:蒙古人征服印度以后建立蒙兀儿王朝,开始于1526年巴布尔称帝,最盛时期拥有印度北部和中部以及阿富汗。到了1707年奥瑞齐布在位,国势已经衰弱,整个王朝在1857年被推翻。)喜欢过西徐亚祖先的游牧生活,皇家的营地经常搭盖在底格里斯河西岸,距离塞琉西亚只有3英里的泰西封平原上。宫廷的奢侈豪华和专制独裁,聚集着形形色色数不清的随伴事物,泰西封这个小村落立即膨胀成为一个大城市。(好奇心极强的旅行家伯尼尔(17世纪英国历史学家和传教士)跟随奥朗泽布大君的营地,从德里到克什米尔。他提到这个非常庞大的移动城市,护卫的骑兵有3.5万人,步兵有1万人,整个营地有15万头马匹、骡子和大象,5万只骆驼和5万头牛,有30万—40万人,几乎整个德里城都跟着宫廷走,以供应极为繁复的需要。)

马可在位时,罗马将领深入泰西封和塞琉西亚(165 A.D.),受到希腊殖民地友好的接待,拿出灭此朝食的精神攻击帕提亚国王的居留地,但这两座城市最后却走向了相同的命运。塞琉西亚遭到烧杀掳掠,30万居民遭屠杀,玷辱罗马胜利的荣誉。(夸德拉图斯引用《罗马皇帝传》的记载为罗马人的行为辩护,声称是塞琉西亚的市民首先不守信用。)塞琉西亚与强敌为邻而耗尽国力,惨遭致命的打击,沉沦到万劫不复的地步。泰西封经过33年的休养生息,完全恢复力量,能够顽强对抗塞维鲁皇帝的围攻(198 A.D.),但最后城池被攻破,亲自镇守的国王仓促逃走,1万名俘虏和丰富的战利品,用来奖赏罗马士兵的辛劳。虽然经历这样多的灾难,泰西封依然是继巴比伦和塞琉西亚以后,东方世界最大的首都之一。波斯君王夏天在埃克巴塔纳享受米地亚山区的凉爽微风;泰西封气候温和,成为他冬天行宫的所在地。

罗马人从这些成功的入侵行动中,并没有获得实际的永久利益,中间有一大块沙漠与帝国的行省隔绝,所以他们不愿保有这样遥远的领地。征服奥斯若恩王国的行动,虽然并不很光明磊落,但是却有实质上的好处。这个小国拥有美索不达米亚以北、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良田沃野,首府埃德萨位于远离幼发拉底河20英里的地方,从亚历山大时代以来,居民是希腊人、阿拉伯人、叙利亚人和亚美尼亚人的混合种族。(安条克文雅的市民认为埃德萨住着混血的野蛮人,不过,在叙利亚的三种方言中,以埃德萨所讲的最精纯也最文雅。)实力衰弱的奥斯若恩国君,处在两大敌对帝国之间,基于地缘的关系倒向帕提亚人这边﹔但是罗马的优势力量一至,逼得他们只有勉强顺从,这点可以从他们的徽章上看得出来。马可在位时结束了与帕提亚的战争,为了巩固并不稳固的忠诚,认为有必要加强实质上的控制,于是在很多地点建构堡垒,一支罗马守备部队驻守尼西比斯这个坚固的城镇。(译注:尼西比斯是美索不达米亚东北部的主要城市和贸易中心,塞维鲁时代是罗马在东方最主要的据点和司令部。)康茂德死后,罗马陷入混乱,奥斯若恩的国王企图解脱束缚。塞维鲁的强硬政策迫使他们顺从,卡拉卡拉的背信使征服工作很容易完成。最后一任国王阿布加鲁斯被链条绑住送往罗马(216 A.D.),他的领土成为帝国的一个行省,首府列入殖民区的位阶。帕提亚王国衰亡前10年左右,罗马越过幼发拉底河获得稳固而永久的基地。(这个王国后来不用奥斯若恩当国号,另外取了一个名字,延续了353年,最后一任国王是阿布加鲁斯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