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哥特人的源起及北欧的宗教信仰
哥特人征服意大利以后,在6世纪开始时,鉴于当前已经完成伟大的事业,自然会耽溺于过去的光彩和未来的荣耀之中,希望保存对祖先的记忆,好把他们的成就留给子孙永矢勿谖。拉文纳宫廷的首席大臣、博学的卡西多鲁斯,对哥特历史上的征服者感到非常崇敬,于是将他们的事迹撰写成十二卷书,现在只剩下乔南德斯(可参阅卡西多鲁斯和乔南德斯写的序言。但格劳修斯(1583~1645 A.D.,荷兰法学家和历史学家)在编辑《哥德史》时,居然没提到乔南德斯。)改写的简略本流传在世。作者用最高明的手法,将这个民族的灾祸和过错略而不提,大肆宣扬成功的英勇行动,用许多亚细亚的战利品来炫耀胜利的成果,这些其实大多是西徐亚民族的东西。蛮族仅有的记忆是从他们热爱的古老歌谣中得来,虽然不一定正确,但可以推断哥特人发源在斯堪的那维亚的岛屿或半岛上。(乔南德斯依据阿布拉维斯,引用以韵文写成的古代哥特人编年史资料。)意大利的征服者确知北方极地之国是他们的故乡,古老血缘的联系因为当前官员的友谊而加强,斯堪的那维亚的国王乐意放弃野蛮行为所造成的伟大事迹,情愿在平静和文雅的拉文纳宫廷安享余年。
虽然不像罗马人那样虚荣心旺盛,但是在北方有很多哥特人的遗迹留存下来,可以证明哥特人古老的居留地,是在越过波罗的海那片遥远的国土。地理学家托勒密的时代,这个民族继续保有瑞典南部,留下来的都是没有强烈进取心的人员,最大的地区到现在还是分为东歌得兰和西歌得兰两个部分。(译注:瑞典南部有个乌特恩湖,分隔东歌得兰和西歌得兰两个地区。)到了中世纪(从第9世纪到第12世纪),基督教逐渐向北部发展,哥特人和瑞典人在同一个国家里,成为两个风格迥异而相互敌视的成员。(在格劳修斯的绪论中,有很多是摘录不来梅的亚当和萨克索·格拉玛提库斯的作品,前者写于公元1077年,后者在公元1200年风行一时。)后者占了上风,但没有消灭前者。满意自己战事成就的瑞典人,在每个时代都盛赞哥特血缘的光辉。就在对罗马的教廷表示不满时,查理十二很含蓄地提到,他们英勇的祖先已经打败了世界的统治者,而他的军队将会更胜一筹。(伏尔泰(1694~1778 A.D.,法国哲学家、文学家和启蒙思想家)在《查理十二国王传》中提到,当奥地利希望教廷出兵帮忙对抗古斯塔夫斯·阿道弗斯国王时,他们说这位侵略者是阿拉里克的直系后裔。)
11世纪快结束时,乌普萨这个瑞典人和哥特人都相当看重的小镇,还存在着一座非常有名气的庙宇。里面很华丽地装饰着大量的黄金器具,是斯堪的那维亚人在当海盗时的冒险活动中获得,以供奉给3位主要的神祇,那就是战神、生殖女神和雷神。(译注:冰岛人认为雷神比奥丁更伟大,他掌管着雷电、战争、劳动和法律。)每9年举行一次的庄严祭典中,每种动物要拿9只来献祭(除了不用人类以外),血淋淋的尸体悬挂在庙宇旁边的神圣树丛上。(不来梅的亚当在著作中提到,乌普萨的庙宇被瑞典的因戈国王摧毁,他在公元1075年即位,大约在80年后,有所基督教教堂在废墟上兴建起来。)这种野蛮的迷信现在还留存的唯一痕迹,保留在埃达这个神话体系之中。(译注:埃达首次出现是在10世纪,这个字的意思是“曾祖母”,后来指挪威的韵文形式,开始代代以口相传,到12世纪才有文字记载,进而发展成神话的体系。)埃达是古代传统最有价值的文物,在冰岛完成编纂已有13个世纪之久,丹麦和瑞典的学者还在进行深入研究。
虽然埃达的内容非常神秘而且隐晦不明,但是就拿位阶最高的神明奥丁(译注:奥丁是众神之父,原居于亚述海附近的“众神花园”,但他喜爱四处漂泊,后来征服北欧。他发明文字,教导民众识字作诗,推动艺术和法律的发展。)来说,很容易将其分为两种角色,那就是斯堪的那维亚最伟大的战神和立法者。就后者这个角色来看,有点像是西方的穆罕默德,创立适合于当地天候和人民的宗教。波罗的海四周无数的部落,为奥丁无可匹敌的勇气、滔滔不绝的雄辩和魔法术士的名声所降服。奥丁在漫长而光辉的一生传播英勇的信念,以自我解脱的方式来保全他那纵横四海的英名,不愿在疾病和衰老中可耻地终结一生,决定要像战士那样从容就义。在瑞典人和哥特人庄严的会议中,他在自己身上切开9处致命的伤口,匆忙离开尘世(他用垂死的声音在最后这样表示),好到战神的宫殿去赴英雄的宴会。
奥丁的居处在称为奥斯-高特的国土,其意为“众神的花园”。恰巧与奥斯-堡或奥斯-奥夫这个名字相似,(马利特从斯特拉博、普林尼、托勒密和斯蒂芬阿努斯的作品中,搜集跟这个城市和民族有关的残存资料。)就语义学看来是出于同一处地点,这样就从杜撰的神话架构,进入历史的系统之内,更容易让大家接受这是真正的史实。可以把奥丁视为蛮族部落的族长,居住在梅奥蒂斯海畔。等到米特拉达梯战败,庞培的大军威胁北方,要奴役他们的部族。奥丁对于这种压迫心中愤怒不平但是无力抵抗,遂带领他的族人从萨玛尔提亚人在亚细亚的边界搬到瑞典,以作为维护自由的最后根据地,用伟大的构想来形成一个宗教和一个民族,期望能在漫长的休养生息后,有能力报仇雪耻。所向无敌的哥特人以好战的宗教狂热武装自己,从北极的邻近地区成群地蜂拥而出,来惩罚欺压人类的恶霸。(奥丁伟大的冒险事迹可以提供英雄史诗高贵的背景基础,也可以用来探索哥特人和罗马人产生仇恨的原因,但并不是可信的历史事实。从埃达所要表述的感情以及很多人为的解释来看,奥斯-高特并不是指亚洲的萨尔马提亚那个真正的城市,而是虚构的地方作为众神的居所,等于是斯堪的那维亚的奥林匹克山,先知从这里下凡,向位于瑞典南部的哥特民族宣扬一个新的宗教。)
哥特人经过这么多世代以后,只能保持起源于斯堪的那维亚模糊不清的传统,像这样没有文字的蛮族,对他们迁移的时间和情况,不可能有任何确切的记录。横越波罗的海是很简单而自然的举动,瑞典居民拥有足够数量的大型船只,全部使用划桨,从卡尔基斯克隆纳到波美拉尼亚和普鲁士最近的港口,距离不过100多英里。等到踏上坚实而充满历史感的地面,时间上来说,早的话可能在公元前,(要是我们对马赛的皮西亚斯(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航海家和地理家,曾沿着地中海向大西洋海岸航行)的航海事迹深信不疑,那么哥特人早在公元前300年就已经渡过波罗的海。)晚的话到安东尼的时代。哥特人成功到达维斯杜拉河口,那是土地肥沃的行省,很久以后才建立托伦、埃尔宾、科宁斯堡和但特泽克这些商业城市。(这些城市都是日耳曼的殖民地,条顿武士进行带有宗教和商业性质的冒险活动,13世纪在普鲁士完成征服和转化。)在哥特人的西边,汪达尔人有大量的部落沿着奥得河,以及波美拉尼亚和梅克伦堡的海岸向外发展。他们在习性、外貌、宗教和语言上完全相似,似乎说明汪达尔人和哥特人是源于同一个伟大的民族;(普林尼和普罗科皮乌斯(公元6世纪初期拜占庭历史学家)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完全一致,两人相隔的年代很久,运用不同的调查方法得到同样的结果。)后者又可以细分为东哥特人、西哥特人和格庇德人。(哥特人得到代表东部和西部的Ostro 和Visi 称呼,是源于最早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位置,不过他们后来的发展也保持这种方向。当他们离开瑞典时,最初的殖民全容纳在三艘船上,其中第三艘船的船体最重,航行途中落在后面,这艘船上的水手后来发展成一个国家,就称自己是格庇德人,意为“闲荡者”。)至于汪达尔人则被很明显地区分为赫鲁利人、勃艮第人和伦巴第人等不同的称呼,开始组成很小的邦国,到了后来发展为势力强大的君主国。